当你在旅行 APP 上查询酒店价格时,是否发现同一家客房的报价总比朋友的贵?这种被网友调侃为 “大数据杀熟” 的现象,背后是平台基于用户数据构建的个性化定价体系在悄然运作。
电商与出行平台通过追踪用户的消费频次、浏览时长、支付意愿等数据,构建出精细的用户画像。
例如,某外卖平台会根据用户是否开通会员、历史客单价、对配送费的敏感度等参数,动态调整店铺推荐排序与满减门槛。
而机票预订系统更会分析用户的 IP 地址、设备型号甚至浏览次数,对 “高频刚需用户” 展现更高报价 —— 这种基于算法的价格歧视,本质是将数据优势转化为定价权力。
面对算法黑箱带来的权益争议,监管层已开始行动。欧盟《数字服务法》要求平台公开定价算法的基本逻辑,禁止基于敏感数据的歧视性定价;我国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则明确规定,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、正当、必要原则,不得过度收集数据用于商业牟利。
2023 年,国内某出行平台因利用大数据实施价格歧视,被处以 5000 万元罚款,成为算法监管的典型案例。
对用户而言,保护数据权益需主动出击:在手机设置中关闭非必要的位置跟踪与行为记录权限,使用隐私浏览器或匿名模式浏览,借助跨平台比价工具打破信息茧房。
当发现明显的价格歧视时,可保留截图等证据,向 12315 平台投诉。唯有监管、平台与用户形成合力,才能让数据技术在商业伦理的框架内健康发展。
评论
已有0条评论,共 7人参与